更新时间:2022.06.21
劳动者在抢险救灾中受伤,如果是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算工伤;如果是为维护个人利益而受伤的,则一般不算工伤。对于工伤的劳动者,单位应当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治疗,并为其申报工伤。
下班途中,职工因抢险救灾而受伤的,算工伤。职工若具有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等情形的,视同工伤。用人单位应当为其申请工伤认定。
这种情况应被认定为工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是国家极力提倡保护的,因此,如果职工在抢险救灾等活动中受到了伤害,应该得到充分的救助。 对此,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下班途中,职工因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而受到伤害的,应视同工伤,
抢救超过48小时死亡的,不能视同工伤。员工受伤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算为工伤,但48小时之后,坚持继续实施抢救所花费用,不算在工伤赔偿之内。
工伤抢救超过48小时不算工亡。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可以认定为工作,但超过48小时的则不认定为工伤。工伤的认定标准与抢救时间的关系不大,主要有在工作时间或工作时间前后,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发生
抢救超过48小时死亡的,不能视同工伤。员工受伤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算为工伤,但48小时之后,坚持继续实施抢救所花费用,不算在工伤赔偿之内。
超过48小时死亡的,就不能算工伤了。员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内,突然发生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享受工伤待遇。因此必须是在48小时以内抢救无效死亡的,才能算工伤,超过48小时了,不属于工伤,不能按照工伤
如果可以证明在家的加班是单位认可的加班行为,因工作原因导致的伤害,可以算成工伤。一般情况下在家里加班受伤是不算工伤的,法律上对工伤的认定条件就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导致的伤害才可以认定为工伤。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