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06
产假期间的工资是按照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发放的,是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而女性职工享受的产假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期间,用人单位需按规定支付相应的工资。
产假是算在12个月平均工资里的,在其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是按月领取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算法可以参考每月工资平均数加权,就是每月工资总额除以人数,然后再把12个月的平均工资加起来除以 12,会得出一个接近月均工资的数。这个算法的前提是工资总额的数字是正确的。
病假工资的计算,首先要确定两个变量,一是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二是病假工资的计算系数。 1.病假工资的基数按照以下三个原则确定: (1)劳动合同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集体合同(工资集体
女职工休产假期间基础性绩效工资正常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按用人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发放。女职工在休产假期间生育津贴高于员工平均工资,则企业不用再向其支付产假工资;若低于平均工资,则公司需要补足差额。
休产假时未参加生育保险的发放产假前的工资标准;参加生育保险的女职工发放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产假,是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后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八天的产假。
因此,只要是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不论户籍所在地,均依法享有以下假期。 产假计算: 1、顺产98+80=178天。 2、难产98+30+80=208天。 3、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说明:这里的多胞胎指的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
计算平均工资的办法: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月平均工资=报实际出勤天数/月计薪天数×月标准工资;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平均工资的计算是: 1.年平均工资=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2.月平均工资=报实际出勤天数/月计薪天数×月标准工资; 3.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4.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如果职工未参加生育保险,则职工休流产假的工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如果参加了生育保险,则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来算,所需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