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19
丧失合同履行能力的确定: 1、财产明显减少,包括经营状况恶化、财产转移、资金逃避债务; 2、失去商业信誉; 3、债务人在提供劳务或完成工作的合同中丧失劳动能力; 4、在支付特定物品的债务中,特定物品丧失。因此,在上述情况下,注意固定相关证据
先履行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方于合同成立后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 它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能力。 第二、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发生于合同成立之后。 第三、先履行方对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民法典》规定不履行合同是可以解除合同的,主要可以通过协议解除或法定解除。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解除合同的申请。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等。
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仅约定了交货地点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对履行地点、交货地点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或者虽有约定但未实际交付货物; 且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均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以及口头购销合同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当事人向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有另外规定的,从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因此借款合同起诉的时效是3年,是从你们约定还款之日起
合同没有履行期限效力应按下列标准予以认定: 1、合同是依法成立的; 2、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3、意思表示真实的有效; 4、合同没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当事人可以达成补充协议。
丧失合同履行能力是指合同一方无法继续履行合同,可能存在经营状况恶劣、逃避债务或丧失商业信誉的行为。此时可以推定其丧失履行能力。 根据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七条,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
合同约定不明时应履行应当遵守如下规则: 1、如果合同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首先可以协议补充。 2、但是合同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遵守民法典的规则,确定报酬、质量要求、履行地点、期
借款合同可以约定违约金,同时可以约定逾期利息。违约金条款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范畴,当事人依据私法自治原则同时约定利息或罚息和违约金,应当承认其法律效力,但二者总计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 借款人在借款合同期限届满不能归还
借款合同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
借款人不按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借款的处理如下: (1)借款方不按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借款,贷款方有权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对违约使用的部分,按银行规定的利率加收罚息。情节严重的,在一定时期内,银行可以停止发放新贷款; (2)借款方如逾期不还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