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0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1、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 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3、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等。
涉外刑事诉讼有下列原则: 1、主权原则; 2、遵守国际条约原则; 3、诉讼权利同等原则; 4、使用中国通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5、指定或者委托中国律师参加诉讼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犯罪的,除法
离婚诉讼外调解的一般程序是: 1、调解准备阶段。即审判人员向双方当事人讲解有关的法律规定,进行教育疏导; 2、协商调停阶段。即双方当事人交换意见,审判人员居间调停; 3、调解终止阶段。即得出当事人达成调解,或调解无效的结果。
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审判的原则: 一、不公开审理的案件的审理原则 不公开审理,就是法院开庭审理案件的过程,不向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外的公民公开,不向社会公开,不允许新闻界采访、报道。 二、公开审理的基本原则 贯彻审判公开原则的重要标志:对
民事诉讼行为中诉讼要件的内容如下: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在民事诉讼的案件中当事人要申请回避的,可以直接口头或者书面申请,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在民事诉讼中,证人是不存在申请回避这个问题的。根据我国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在我国,回避的主体一般是司法工作人员,以及一些必要的辅助司法人员,比如鉴定、翻译之类的。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
刑事诉讼法回避适用的情形: 1、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 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
刑事诉讼回避制度适用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参与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司法警察、勘验人员、执行员。
刑事诉讼回避制度适用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参与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司法警察、勘验人员、执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