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11
缓刑的全称是暂缓量刑,也被称为缓量刑。是指已经触犯刑律,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分子,先对其进行宣告定罪,但是暂时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我国法律规定,缓刑只适用于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如果数罪并罚时,决定对犯罪分子执行的有期徒刑,刑期到中期的时候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布缓期执行,其中未满18岁的人、怀孕的女性和已满75岁的人,应当宣布缓期执行: 1、犯罪情节轻微; 2、有悔罪表现; 3、无再犯罪危险; 4、宣布缓期执行对居住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宣布缓期执行,可根据犯罪情况,禁止罪犯
在下列情况下,死刑应当停止执行:下级人民法院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罪犯在执行前具有揭发重大犯罪事实等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以及罪犯正在怀孕的。
停止执行死刑的情形为: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以及罪犯正在怀孕的。停止执行的原因消失后,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再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才能执行。
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当在七日以内交付执行。 (一)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 (二)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 (三)罪犯正在怀孕。
死刑应停止执行的情形规定在《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中: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当在七日以内交付执行。但是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一)在执行前发现判
存在以下情况的死刑应当停止执行: 1、罪犯正在怀孕的; 2、下级人民法院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 3、罪犯在执行前具有揭发重大犯罪事实等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等。
死刑不能立即执行的情形如下: 1、罪犯被判处死刑,但考虑到被告人有自首、立功、未遂、从犯等法定从轻处罚情节,不能立即执行; 2、罪犯被判处死刑,但考虑到被告人作案时的年龄、智力、身体状况等自身因素,不能立即执行; 3、罪犯被判处死刑,但考虑
死刑是由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剥夺犯人生命的刑罚。实施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审判时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以及从羁押到执行的整个诉讼过程中怀孕的妇女不能判处死刑。
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是指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不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立即执行,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布缓期执行两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判处死刑缓期2年的处理方法有四种: 1、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无故意犯罪,两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是指对应当判处死刑,但又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在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实行劳动改造,以观后效。对于应该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