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5
离婚后孩子的法定监护人的确定是有抚养孩子的一方,进行法定监护人的担任,父母是未成年的第一顺序的法定监护人,即是夫妻离婚,除非有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取消监护权的行为的,父母依旧是未成年的法定监护人,不会因为离婚就取消监护资格的。
子女的父母是子女的监护人。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对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包括未成年人和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进行监护的人。 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监护人分为3种: 1、由后死亡的父或母于中指定者,称指定监护人; 2、由法律规定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依一定顺序充任者,称法定
16岁可以脱离监护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无需监护人监护,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民法典》第十八条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
后妈是否算是孩子的监护人,需要根据孩子的生活来源是否由后妈提供,如果孩子的生活来源是后妈提供的,那么后妈就是未成年人的合法监护人,其余情况下不是孩子的合法监护人。 根据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七条规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
在我国孩子的监护人可以协议变更,也可以去法院起诉变更。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可以协议变更孩子的监护人。这里具有监护资格的人包括:父母、兄姐、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可以脱离监护人的人群: 一、18岁以上的公民可以独立开展民事活动,无需监护人监护; 二、16岁以上18岁以下的公民,可以独立开展民事活动,无需监护人监护; 三、18岁以上的公民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 四、16岁以上18岁以下的公民
未成年的监护人是法定的,不得随意变更。只有出现法定情形,才能依法变更。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可以是下列人员: 一、他们的父母。 二、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 三、成年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的配偶、子女、其他近亲属。 四、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
未成年精神病人的监护人一般是父母。父母死亡的或监护能力的,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担任监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