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07
(一)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对于作出自认的当事人而言,需要承担因承认于已不利事实而带来的法律后果,而且自认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销,同时也不能提出与自认事实相反的主张。实际上自认也就成为证据的第五种类型——当事人的陈述。对于对方当事人
我国法律并没有对于民事案件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作出具体的规定,一般来说其适用全部的民事诉讼案件。《民事诉讼法》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决定是否受理;进行庭前调解;开庭审理案件;判决前调解;做出判决;按生效法律文书履行;未履行的,对方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
民事诉讼法院调查的程序是先由当事人陈述,后法庭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再出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再宣读鉴定意见,最后宣读勘验笔录。当事人经法庭许可,还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
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是: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提起诉讼或者参与诉讼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民事诉讼的参与人需要遵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按照程序办事。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指能够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人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
从债务是指自主债务派生出来的与主债务密切相关的其他债务,如利息。有的从债务是专属于债务人本身的,这些从债务不随主债务的转移而转移。主债务与从债务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主债务就不发生从债务,没有从债务也就无所谓主债务,从债务对主债务起着担保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制度。行政诉讼是民告官。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民事诉讼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涉外行政诉讼与涉外民事诉讼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涉外行政诉讼的涉外性,仅仅表现在诉讼当事人具有涉外性的因素,比较单一。而涉外民事诉讼的涉外性则表现为多样性,包括当事人的涉外、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和有关的法律事实至少有一项
关于侦查阶段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存在观点分歧,有意见认为侦查是诉讼过程的一个阶段,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当然包括侦查阶段。 另一种意见认为附带民事诉讼只能对被告人提出,侦查阶段没有被告人,只有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最后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