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10
1、主观上“恶意透支”。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办卡或透支的时候就不具备相应的还款能力。 2、客观上拒不还款。经银行清收后,拒接银行电话等方式仍不归还欠款,或者虽承诺还款,但无还款的实际行动。 3、欠款数额较大。恶意透支1万元以上为数额较
催收不构成诈骗罪。 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 催收,通常是债权方自己或委托第三方进行欠款收回业务。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单位不能构成诈骗罪。诈骗罪属于自然人犯罪。对于诈骗罪,刑法未规定单位犯罪,单位一般不属于普通诈骗罪的犯罪主体。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已满十六周岁的自然人,单位不能成为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但可成为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等的犯罪主体。
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
受害人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追究相应的赔偿责任,不仅是诈骗罪,在任何刑事案件中,只要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了财产损失,受害人就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但是,刑事诉讼程序已经终结的话,只能另行提起民事
冒领别人工资的情况主要根据冒领人的主体身份,有可能是构成诈骗或职务侵占罪。如果犯罪嫌疑人属于单位领导或财会人员,符合职务侵占罪的特殊犯罪主体;其主观上有侵占的故意;客观上已实施了占有该工资款的行为;由
1、保险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2、犯罪的未遂是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但是如果不构成犯罪的话,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诈骗公私财物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便构成刑事犯罪。《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了诈骗罪的定罪以及量刑内容。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也就是说,一旦达到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情形,同时符合了
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有以下四点: 1、犯罪主体,诈骗罪是自然人犯罪,单位不构成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同时根据我国对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规定,十六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亦不构成犯罪主体,即其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2、主观方面,诈骗罪须由自然人有意行使诈骗行为
骗取贷款是否构成单位犯罪,要根据犯罪主体是单位还是个人来确定: 1、若骗取贷款的主体是单位,是构成单位犯罪的; 2、若骗取贷款的主体是个人,则不构成单位犯罪。 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单位犯骗取贷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