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19
在疫情防控期间,公司如果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管理部门投诉,也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
解除劳动合同后可以劳动仲裁,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一年的仲裁时效期间内随时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治疗期间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以下情形除存在过失性辞退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
疫情期间租房合同能解除。租赁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因疫情导致无法履行租房合同的,可由一方单方面提出解除合同。疫情属于不可抗力,法律规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
劳动者在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即使在经济性裁员和企业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用人单位也不得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不能解除劳动合同。怀孕期间的妇女原本就处于特殊人群,社会应当从各方面保障特殊人群的权益。我国法律一直重视对怀孕的妇女利益的保护,在特殊期间,用人单位自然因怀孕而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强迫怀孕的妇女解除劳动合同的,属于违法的行为。但女职工
工伤期间用人单位不能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如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
在医疗期治病期间除存在过失性辞退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疫情期如果合同因此不能履行或者当事人协商一致的能解除合同。合同生效后,受法律保护。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除、约定解除或者法定解除的方式解除合同。因疫情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一方当事人可以通知对方解除合同。
在疫情期能解除合同,如果合同因此不能履行或者当事人协商一致的能解除合同。合同生效后,受法律保护。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除、约定解除或者法定解除的方式解除合同。因疫情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一方当事人可以通知对方解除合同。
疫情期间劳动合同到期公司可以终止。但是,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其隔离治疗期间或医学观察期间,劳动合同到期的,应顺延至职工医疗期期满、医学观察期期满、隔离期期满或者政府采取的紧急措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