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2.28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条的规定,法定的医疗事故等级分为以下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有:双方协商、调解、法院判决。发生医疗事故后,患方可以先和院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和解协议在当事人双方之间产生约束力。如果和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请求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者请求法院依法做出判决。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
医疗事故鉴定内容包括: (一)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要求; (二)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和医学会的调查材料; (三)对鉴定过程的说明; (四)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五)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
医疗事故罪的判定有: 1、医疗事故罪侵犯的对象是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医疗工作管理秩序; 2、医疗事故罪的客观表现是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患者死亡或严重损害患者健康; 3、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是医务人员。非医务人员行医侵犯患者生命健康利益的,
1、责任主体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2、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3、存在主观过失; 4、违规行为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医疗过错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过错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许可证。
1.行政责任:医疗事故的行政责任主要表现为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
我国《民法典》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可见,当发生医疗事故的时候所承担的一般都是民事责任,但是如果情节恶劣,构成医疗事故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医疗事故分级有以下几个作用: 1、有利于厘清对患者的赔偿范围、数额; 2、有利于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事故进行行政处理和监督时更为便捷; 3、有利于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又或者是有关医务人员作出更
医疗事故调解包括3种途径:医患双方自行调解,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解,人民法院进行调解。无论是那种调解都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并且双方当事人应当签订书面的调解协议书。
医疗事故的责任有民事赔偿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其中刑事责任是指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