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13
妨害公务罪的情形有: 1、以暴力或者威胁的手段阻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2、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执行代表职务。 3、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犯罪嫌疑人指的是在侦查、开庭审判阶段对犯罪分子的统称。罪犯指的是宣判以后,对服刑的犯人的称呼。在法院未做有罪判决或者作出的有罪判决未生效之前,都称为犯罪嫌疑人。在有罪判决生效,之后就要开始服刑,称之为罪犯
不可以,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去会见,家属是不可以见面的,甚至在判决后到判决生效前,都是不能见的。按现行法律规定,如果涉嫌犯罪,在没有判决前,只能律师可以会见嫌疑人或被告人。
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妨碍执行公务的,如果符合有危害公共安全、企图逃跑等的行为时,可以进行逮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
侦查权只能由依法具有侦查权的机关即法定侦查机关行使,法定侦查机关主要是指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等,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案件均由公安机关侦查。
有区别但是也有联系。案件嫌疑人就是怀疑本案作案嫌疑人,具有作案的重大嫌疑。案件嫌疑人可以变成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是涉嫌犯罪被准备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包括: 1、犯罪嫌疑人有权获得法律帮助:犯罪嫌疑人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提供法律咨询、代理上诉和起诉; 2、委托辩护人的权利: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3、救济权:
一、犯罪嫌疑人暴力拒捕不一定构成妨害公务罪,如根据《刑法》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
书面传唤犯罪嫌疑人需经过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捕。对于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批准逮捕,是指人民检察院同意公安机关逮捕犯罪嫌疑人的请求。公安机关在侦查中认为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应当制作提请
犯罪嫌疑人不是犯人,不会留有案底,最终是否留有案底,要依据法院的判决。如果被判无罪,不会有案底;经审判后认定有罪的,会留下案底,如果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会封存犯罪记录。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
妨害公务算暴力犯罪。暴力是指行为人对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体实施了暴力打击或者人身强制,如殴打行为、捆绑行为等。威胁是指行为人以杀害、伤害、毁坏财产、破坏名誉等对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威逼、胁迫,企图迫使国家机关
妨害公务罪一般来说可以作为行为犯处理,因其仅要求行为人具有“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刑法》规定,犯该罪的,一般应当对行为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