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04
主合同解除后补充协议一般无效。补充协议是对原合同的补充或者变更,一般需要明确约定,补充协议条款与原合同不一致或发生冲突时应当以补充协议为准,主合同解除后补充协议的法律效力随之消失,可以独立履行的除外。
不良动机是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凡违背禁止性规范的动机均为不良动机,它可以诱发很多犯罪,成为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内在动力,如经不住金钱诱惑的拜金主义会产生贪污、贿赂等犯罪,不劳而获、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可以诱惑青少年去盗窃、抢劫,同态
青少年犯罪的主客观原因有以下几种: 1、家属对青少年的管教不力,如留守儿童; 2、学校教育的失当; 3、社会环境的污染,使青少年不能明辨是非; 4、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程度低。
共同犯罪不成立的原因是: 1、共同过失犯罪; 2、犯罪行为是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的结合; 3、两人以上同时以各自的行为侵犯同一对象,但彼此无意联系; 4、行为人先后故意实施的相关犯罪行为,彼此无主观联系; 5、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
涉嫌诈骗罪,犯罪嫌疑人在立案前归还诈骗款,一样认定诈骗数额,可以从轻处罚。不能在诈骗数额上核减。只能从犯罪情节上认定积极退赃,主动投案自首。
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指的是明知自己是在利用经济合同,以欺骗手段,实施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行为人构成合同诈骗罪,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
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自然人。 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刑法规定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是自然人,单位不能构成贷款诈骗罪的刑事责任主体。
对于诈骗罪,刑法未规定单位犯罪,单位一般不属于普通诈骗罪的犯罪主体,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对象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确定诈骗罪的犯罪情节的办法: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可认定为数额较大,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认定为数额巨大、五十万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等。
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包含如下内容: 1、对象要件,本罪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产所有权。诈骗罪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产,而不是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还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 2、客观要件,本罪客观上表现为利用欺诈手段骗取大量公私财产; 3、主
诈骗罪共犯的认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如同时犯就不是共犯,共同故意的内容不同也不能算共犯。 1、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所以诈骗罪的共犯必须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