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6
违法所得可能是刑事案件,也可能是民事案件。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法所得,是指行为人从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活动(即实施了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或未履行法定义务)所获
行为人获得违法所得,如果构成犯罪的,则是刑事案件,如果不构成犯罪的,则有可能是民事案件。《刑法》规定,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
没收违法所得不属于刑事责任。理由如下:1、在性质上,没收违法所得不具有惩罚性,而设置刑罚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份子,教育公民引以为戒;2、在法律规定上:我国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包括刑罚种类法定,根据我国《刑法》第三十三、三十四条规定的刑罚种类中,
减刑的限制条件主要是指减刑幅度。根据《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 (一)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二)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 (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
法律中缓刑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
1、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减刑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 2、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减刑不得超过两年有期徒刑。
没收财产:范围包括个人财产;合法财产;没收全部财产时,应当对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 执行:包括一次性执行;只能就财产现有的存在方式进行没收;对同一犯罪,罚金与没收财产只能择一适用;没收财产之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
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条件有: 1、有犯罪事实存在的,指危害社会的行为确已发生,而且危害社会的行为已达到犯罪的程度; 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即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律,构成了犯罪。
刑事诉讼法规定立案的条件是: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属于立案机关管辖。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应当予以立案的,应当及时立案处理;决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以内送达控告人。
民事案件中止审理的法律规定是法院对有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等情形之一的,中止诉讼。
法院审理案件时,中止审理的情形包括一方当事人死亡、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等。当事人之间构成民事法律关系,且不影响民事案件审理的,民事案件可继续审理。
没收财产和没收非法所得的区别是: 1、没收财产是刑罚的附加刑,没收违法所得不是刑罚,是一种财产罚; 2、没收财产是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家所有,没收违法所得通常不涉及违法人的合法财产。
只要是被认定为违法所得的物件,行政机关或是司法机关都会没收行为人的违法所得财物,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处理。没收违法所得是指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依法将违法行为人取得的违法所得财物,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强制措施,对其违法所得财物的所有权予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