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14
犯罪预备是指表达犯罪意思的行为。刑法中关于言论可以构成犯罪的规定,处罚的不是言论本身,而是言论行为及其方式。例如侮辱罪、诽谤罪、传授犯罪方法罪、教唆犯罪、煽动性犯罪等。如果发表言论只停留在意志形成阶段,则只属于意义表达;如果进一步进入意志实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违反刑法、危害社会的后果,仍然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的心理状态。故意建立包括认知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因素: 1、认知因素是指完全了解所有犯罪事实。如果没有意识到所有犯罪的客观事实,就不可能故意这样做; 2、意志因素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为犯罪未遂。根据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构成犯罪未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犯罪分子已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 犯罪未遂的特征: 第一,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与犯罪预备相区别; 第二,犯罪未完成(未得逞)而停止下来,这与犯罪既遂相区别; 第三,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
经济犯罪是指在社会经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领域,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违反国家经济、行政法规,直接危害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我国经济犯罪的种类很多,每种类型的量刑标准都不一样。此外,主犯和从犯等因
犯前款罪是指触犯了本款的上一款所规定之罪。犯前款罪的,在刑法上是指前款对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做了具体规定,并规定了法定刑,如果有不同于前款的特殊情形的,在量刑上作出不同与前款的规定,通常是法定刑的升格,或从重处罚情节、或对特殊主体从重之类的。
帮信犯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行为。只要正犯的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且违法,不管正犯是否具有责任,即不管正犯
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私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
过失犯罪是指在过失心理控制下实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而不预见,或者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包括疏忽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过失犯罪的量刑如下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对某一特定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已经完成了刑法分则。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因犯罪志以外的原因,犯罪分子已经开始犯罪的。具体而言,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有以下区别: 1、犯罪结果不同,未遂的结果是犯罪目的无法完成,既遂就是犯罪
火灾犯罪是指因行为人过失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这是一种以过失引起火灾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犯火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火灾造成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
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从而导致这种结果的行为。过失犯罪,只有法律规定的才承担刑事责任。因行为人主观过失造成危害社会的,不一定承担刑事责任。行为人主观上对危害社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