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10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首先原告要写起诉状,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递交。其次受理阶段。法院要对起诉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案件决定受理,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
对于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的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当在知道或知道该行政行为作出后六个月内,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人民法院提起。使用书面形式的,应当提交起诉状;口头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对当事人的口述信息进行记录。
行政诉讼起诉的流程是: 1、权利人要先确定有管辖权的法院; 2、明确被告,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3、人民法院在立案之日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在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相关材料。
行政诉讼起诉书的书写:标题写为行政诉讼起诉书,在开头要写明原告被告的基本情况;然后分段写好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地址;最后起诉人签名并附上日期。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一样,采用不告不理原则,即人民法院不能主动开始行政诉讼,而必须先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诉讼,起诉是行政诉讼开始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应以书面形式进行,即应书写起诉状,才能引起行政诉讼程序的开始
提起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可以《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法定的起诉期限内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进行书面形式的起诉,并且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由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是否拥有起诉资格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予以受理。
行政诉讼的诉讼费根据行政诉讼的案由不同,所缴纳的诉讼费用也不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对于基础诉讼费用的规定:其他行政案件每件交纳50元。商标、专利、海事行政案件每件交纳100元。诉讼费用包括:案件受理费;申请费;证人误工费等多种诉讼费用。
行政相对人想要进行行政诉讼需要由行政相对人向法院提起诉讼,一般情况下需要当事人携带起诉状; 还有相应的证据材料都需要提交给法院,法院再进行审查,之后发现符合受理的范围,那么就可以对此立案。
提起行政诉讼需要原告主体资格适格、被告身份信息明确、有明确的的诉讼请求以及事实根据、同时该案属于受申请的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满足以上条件,当事人可以通过在知道行政行为作出的六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来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提起应当确定此争议是否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并且满足原告适格;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条件。
(1)起诉。原告要写起诉状,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递交。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告必须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要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明确的事实根据;属于受诉法院的管辖。行政诉讼是当事人不起诉,人民法院不能主动
当事人发起行政诉讼的,应当在知道行政行为作出的六个月内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交载有明确被告信息、诉讼请求和理由的起诉状,供人民法院进行审查。审查认定具有诉讼资格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