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前调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需满足条件,如利害关系、被告、请求、事实、法院管辖等。法院应在七日内立案,通知当事人。调解通常1天。若诉前调解失败,法院七日内立案。立案前调解时间无明确规定,但法律未规定调解失败后多久开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等。如果符合起诉条件,法院应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而调解程序一般是1天。因此,诉前调解不成的话,法院会在七日内立案。至于立案前调解需要几个工作日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相关规定,调解失败后,多久立案开庭,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诉前调解的时间限制和立案程序 诉前调解的时间限制和立案程序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一般来说,诉前调解的时间不应过长,以确保争议能够及时解决。具体时间限制因地区而异,通常在一个月至三个月之间。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解决争议,并达成调解协议。如果调解失败或当事人不同意调解,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进入立案程序。立案程序...
一、诉前调解是被起诉了吗不是起诉。1、一般民事纠纷,现在都进行调解。不仅起诉前调解,起诉后开庭前调解,开庭后还可以调解。即使到执行阶段,也能进行执行和解。案件进入二审程序,进入再审程序,还可以调解。就是说,调解贯穿民事纠纷的始终。2、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调解协议一旦双方签字,并经法院依法确认,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3、调解是我国重要的诉讼制度,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调解作为重要的诉讼机制,具有解决纠纷的独特优势,被国际司法界称为“东方经验”。《民事诉讼法》第八章就是”调解”,说明调解工作是非常重要的。2004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专门对调解工作进行规定。4、当然,调解必须是当事人双方自愿的。《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四条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
只有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和相关证据资料,法院立案庭收到这些资料,进行了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给你们出具了加盖法院公章的:“受理(或立案)通知书”的案件才算立案了,另外,还应当在7日内缴纳诉讼费用。所以,只有具有“受理(或立案)通知书”的案件才算了立案,没有这资料的就不算立案。一、诉前调解方式诉前调解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官调解,在立案庭专设调解法官,负责主持诉前调解工作。另一种就是适度社会化调解。由调解法官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委托相关基层调解组织依法调解,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调解工作优势,为当事人降低诉讼成本,为法院减轻负担。二、诉前调解与诉讼的对接为了与诉讼程序衔接,诉前调解的法院应当是对调解事项有管辖权的法院。对诉前调解的案件,立案庭在起诉后应当登记,以便纳入流程管理,同时也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比如能够中断诉讼时效。调解过程中应当制作笔录,把诉前调解与证据交换结合起来,保全、固定证据,归纳争议焦点,即使调解不成,也可以为诉讼程序做好铺垫。当事人在诉前调解中所作的让步或承认,如调解失败,不能作为以后裁判的依据。调解的时间不宜太长,以15天为宜。调解不成,应当立案,转...
诉前调解能不能出调解书法院审理案件前进行调解的,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的,法院会制作调解书,如果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会有调解笔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第九十八条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一)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二)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三)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四)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对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应当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对于庭前和解,属于民事案件的由原告向法院提出申请,属于刑事案件的由司法机关决定。一、《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二、《刑法》第二章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第二百七十七条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第二百七十八条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第二百七十九条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
第一、建立调解基金,帮助诉前调解工作顺利进行。当前,诉前调解机构处于松散状态,基本上是办公无场所、经费无保障、人员不主动。这种现状导致许多具有调解成功条件的纠纷无法进入诉前调解程序,或虽进入诉前调解程序但调解程序往往半途而废。因此,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诉前调解基金,该基金应主要用于帮助调解组织建设调解场所、为调解人提供必要的物质报酬等。此外,调解基金还可用在弥补当事人因接受调解而致的物质损失方面。调解的性质要求要数次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帮助当事人解开思想疙瘩,因此,纠纷当事人难免因接受调解而数次往返于家庭与调解场所,其差旅费开支往往也成了当事人的一项新负担。有些当事人考虑调解成本较高也会拒绝接受调解,因此,有必要将调解基金也用于弥补当事人因调解而致的此项开支。调解基金资金来源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赠为辅,要明确管理机构、使用条件、严格加强经费管理,将有限的资源用到诉前调解最需要的地方。第二、建立调解道德评价体系。诉前调解的显著特点是调解行为对当事人无法律约束力,当事人接受或拒绝诉前调解机构的调解行为或意见均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因此,其法律上的软性限制了对调解当事人的约束,也影响了当事人...
诉前调解包括两种情形,一为不具有法院审理性质,即由在法院立案庭设立的人民调解工作室来调解;一为具有法院审理性质,即由法院立案庭的法官来调解或法官与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共同来进行调解。诉前调解原则是:1、自愿性;2、开放性;3、合法性;4、保密性;5、快捷;6、节约。法院的诉前调解规定有哪些?法院的诉前调解主要有如下规定:1、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2、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用简便方式通知当事人、证人到庭。3、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4、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5、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6、可以不制作调解书的情况。7、调解不成的后续处理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
诉前调解原则1、自愿性自愿性原则是诉前调解最根本的原则之一,是诉前调解实施的合法性基础。诉前调解要真正实现公正与效率,就要保证程序的正义性。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程序,在看中其快捷、不伤和气等优点的同时,对自己权利能否真正得到保护相当关注。当事人对诉前调解程序的选择,诉讼权利的行使,实体权利的处分,都应当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一是体现在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程序自愿,人民法院不能强迫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接受调解。二是在调解过程中权利处分自愿,调解协议必须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决不能通过诱导、施压等手段使当事人勉强同意达成协议。此外自愿性原则还应包括中止调解程序自愿等。2、开放性首先是调解参与人员的开放性。诉前调解是双方当事人在诉前由法院审判人员引导下进行,可以邀请人民陪审员、律师及社区居委会负责人、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双方单位负责人、亲戚朋友等参与调解。其次调解内容的开放性。调解的基本内容以争议标的为主。但实际调解过程中,往往不可能拘泥于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中所涉及事实,只要双方当事人自愿,可以将双方当事人与所争议案件相关联的纠纷、争议背后的深层次矛盾从整体上、根本上予以解决。3、合法性...